物理学中用到大量的科学方法建立概念,如“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控制变量”等等,下列选项均用到“等效替代”方法的( )
A.“合力与分力”、“质点”、“电场强度” B.“质点”、“平均速度”、“点电荷”
C.“点电荷”、“总电阻”、“电场强度” D.“合力与分力”、“平均速度”、“总电阻”
D
【解析】
“合力与分力”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质点”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电场强度”采用比值定义法,A错误;“质点”、“点电荷”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平均速度”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B错误;“点电荷”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总电阻”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电场强度”采用比值定义法,C错误;“合力与分力”、“平均速度”、“总电阻”采用的都是等效替代的方法,D正确.
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 B.控制变量
C.等效替代
D.科学假说
A
【解析】
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的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是猜想与假说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是理想实验,A正确.
【点睛】
要了解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内容、方法、原理以及物理意义,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的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如图所示,物体A通过绕过定滑轮的细绳拉住物体B,使物体B静止在斜面上.则斜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 )
A.大小一定不为零 B.大小可能为零
C.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 D.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B
【解析】
【分析】
以物块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采用假设法结合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详解】
设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M,若,故大物块有下滑趋势,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不为零,方向沿斜面向上;若
,故大物块没有滑动趋势,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零;若
,故大物块有上滑趋势,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不为零,方向沿斜面向下,B正确.
如图所示,一个篮球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面接触(接触面均光滑),篮球的受力情况是( )
A.重力、地面的支持力 B.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墙面的弹力
C.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对墙面的压力 D.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对地面的压力
A
【解析】
对物体分析可知,物体受地面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如果墙面对球有弹力的话,球不能保持静止,故不受水平方向上的弹力,A正确.
有记载:“(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曹冲称象”.下列研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与“曹冲称象”相同的是( )
A.对“瞬时速度”的定义 B.对“功率”的定义
C.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D.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C
【解析】
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冲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到的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即象安放到大船上和其它东西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相同的地方,作用效果相同.
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是极限法,A错误;对“功率”的定义是比值定义法,B错误;研究合力与分力是运用等效替代法,C正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控制变量法,D错误.
【点睛】
等效替代法,物理学研究术语,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极限思维法、等效替代法、微小量放大法、科学假说法、控制变量法、微元法等等.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速度定义式,当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维法
B.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C.如图所示,观察微小形变采用了微小量放大法。
D.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运用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D
【解析】
【分析】
当时间非常小时,我们认为此时的平均速度可看作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称之为瞬时速度,采用的是极限思维法;推导位移时间公式,将每个过程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将各段位移相加,采用的是微元法;在研究多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即控制变量法;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是采用了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
【详解】
根据速度定义式,当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维法,A正确;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正确;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C正确;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实验法,D错误.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直接观察,某探究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玻璃瓶在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微小形变,该实验体现了( )
A.控制变量法 B.放大的思想 C.比较的方法 D.等效的方法
B
【解析】
图是演示玻璃瓶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装置中,用力挤压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细管中水柱上升,由于管子较细,上升的高度较大,将玻璃瓶微小的形变放大,能直观的观察到形变,体现了放大的思想,故选项B正确.
点睛: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物理学上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基础题.
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维法、建立理想模型法、假设法、类比法、微元法等以下关于所用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假设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当
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
A
【解析】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A错误,符合题意;
B.当,运用了极限思想,根据速度定义式
,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控制变量法就是先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运用控制变量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微元法就是把过程无线细分化。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是运用了微元法,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当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法
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C
【解析】
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选项A正确;根据速度定义式,当△t极小时表示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B正确;质点采用的科学方法为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故C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C.
如图所示,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悬线绷紧且处于竖直方向,则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是( )
A.重力和斜面的弹力 B.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绳的拉力 D.重力、绳的拉力和下滑力
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绳子竖直向上的悬绳拉力,小球与斜面接触,是否还受到斜面支持力,可以用假设法分析,假设小球受到斜面给的支持力,则小球合力将不再为0,小球将沿支持力方向做加速运动,该状态与图中小球的静止状态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小球没有受到支持力,则C选项正确.下滑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在受力分析时不能分析出来,故A、B、D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受力分析和假设法的应用.
如图所示,A、B两个物块的重力分别是GA=3N,GB=4N,弹簧的重力不计,整个装置沿竖直方向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2 N,则天花板受到的拉力和地板受到的压力有可能是( )
A.5 N和2 N B.5 N和6 N
C.1 N和2 N D.3 N和4 N
A
【解析】
【分析】
弹簧可能处于两种状态:被拉伸和被压缩状态分别研究弹簧在两种状态下A、B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求解天花板受到的拉力和地板受到的压力.
【详解】
设弹簧的弹力大小为F,,当弹簧处于被拉伸状态时,根据平衡条件得
对A:细线的拉力
对B:地板对B的支持力
,
则B对地板的压力为2N,方向竖直向下.
当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时,根据平衡条件得
对A:细线的拉力
对B:地板对B的支持力
,
则B对地板的压力为6N,方向竖直向下.
故选A.
【点睛】
本题要考虑弹簧可能处于两种状态,考查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比较简单,考试时不能丢分.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当
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用
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这是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玻璃瓶内装满水,用穿有透明细管的橡皮泥封口.手捏玻璃瓶,细管内液面高度变化,说明玻璃瓶发生形变.该实验采用放大的思想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BCD
【解析】
试题分析:用质点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A错误;为研究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我们采用了取时间非常小,即让时间趋向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也就是采用了极限思维法,所以B正确;玻璃瓶受压力作用发生形变时很不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观察,用穿有透明细管的橡皮封口,此时玻璃瓶受到挤压时,管内液面高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属于微小放大法,所以C正确;为了得到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我们采取把变速运动过程无限微分成一段段的匀速运动,各自求得位移后再累加的方法,即采用了微元法,所以D正确;
考点:物理学研究方法
如图所示,A物体重2N,B物体重4N,中间用弹簧连接,弹力大小为2N,此时A物体的绳的张力为FT, B对地的压力为FN, 则FT、FN的数值可能是( )
A.7 N、0 N B.4 N、2 N
C.0 N、6 N
D.2 N、6 N
B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当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吊A物体的绳子张力为:,此时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
,则C选项正确;当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则吊A物体的绳子张力为:
,此时B物体对地面压力为:
,故B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理”二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晋朝,泛指事物之理,源于《庄子•天下》中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关于物理思想与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重心、合力的概念都体现了等效思想
B.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C.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运用了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的方法
D.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ACD
【解析】
重心、合力和分力都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A正确;质点及点电荷采用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B错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运用了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的方法,C正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D正确.
以下四个物理实验情景中,有渗透“放大”思想方法的是( )
A.显示桌面受力形变 B.显示玻璃瓶受力形变
C.测定引力常数D.探究分力合力的关系
ABC
【解析】
A.观察桌面形变时,由于形变微小故通过光线反射,运用放大来体现,故A正确;
B.及显示玻璃瓶受力形变时,通过细管来放大液面是否上升,故B正确;
C.测万有引力常数时,使转动的位移放大,故C正确;
D.探究合力分力的关系时,采用的等效替代法,故D错误.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情况如下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
A. 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C. 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D. 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筋另一端拉到O点
(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 .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AC F′ B
【解析】
(1)A.本实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故A正确;
B、实验中,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以及拉力方向,故B错误;
C、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适当大一些,不一定等于90度,故C错误。
D、本实验只要达到效果相同,对弹簧称拉力的大小没有要求,不需要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故D错误;
(3)合力的实际测量值为一个弹簧拉绳套时的弹簧的弹力大小和方向,而理论值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值,所以图乙中的F与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
(4)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故ACD错误,B正确.
点睛:本实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即一个合力与几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解答实验的出发点为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明确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应用所学物理基本规律解决实验问题.
某中学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
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再释放小车.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第2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而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4次实验的纸带(如图2所示,图中的点皆为计时点)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W-v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对W与v的关系作出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W∝ B.W∝
C.W∝ D.W∝
(1)CD (2)2.0 (3)AB
【解析】
(1)使木板倾斜,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与小车所受重力的分量大小相等,在不施加拉力时,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力为零,小车可以在斜面上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与橡皮筋连接后,小车所受到的合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故AB错误,CD正确;
(2)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的时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以知道,两个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是4.00cm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打点时间间隔为:,小车速度为:
.
(3)根据图象结合数学知识可知,该图象形式和 (n=2,3,4)形式相似,故AB错误;C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