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1-05 18:21:31
“唉,这个题出错率太高﹗”“不应该呀,这个汽化知识在物理学上是简单原理嘛﹗”大家百思不的其解。原来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学习了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而学生在资料中阅读了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原理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液态空气倒入烧杯中,用一燃着的木条放在烧杯口,木条熄灭了;过一会再把燃着的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木条反而燃烧更旺。问:液氮的沸点比液氧____(填“高”或“低”)。学生答案有一半答低,剩余有1/3学生说高,还有1/6拿不准,不填。 我也很疑惑,这个在老师们看来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成了学生的难题。基于沸点以及汽化是物理问题,我请教了物理老师,这是我们探讨的过程: 化学老师(下称“化”):物理上学习了汽化和沸点有什么关系? 物理老师(下称“物”):液体达到沸点就沸腾就汽化 化:那汽化需要提供什么条件,一般怎么操作? 物:我们一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化:低温的液体放在空气中是如何汽化的这个问题研究过吗? 物:我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既然是低于室温的液体,就与外界环境有温差,有温差就要进行热传递,低温的液体会吸收热量,温度渐渐升高。 化:液体中有液氮、液氧两种液体,那谁吸收的热量更多呢? 物理:那得看比热容。但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又会热传递,温度应该相同。 我在此时恍然:原来液氧和液氮一直处于相同温度下,那就只需要考虑谁的沸点低或高的问题。当两种液体温度从低到高上升,谁的沸点低谁就先汽化成气体。 通过这次谈话,发现学生分别在物理化学价交叉部分出现盲点:1)空气液化是将空气降温至沸点以下,所以液态空气的温度远低于室温(零下一百多摄氏度)2)液体沸腾汽化不一定对液体加热,有温差就要进行热传递,所以室温下空气要向低温下的液空传递热量。3)两种物质混合虽然吸收热量不等,但温度相同。最终得出沸点低的液氮先沸腾汽化。 在课堂上,我把这几点设置成问题,从物理原理出发,与化学现有知识连接起来,学生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有了这些思考过程,学生能轻易解决这一类型知识,如液氮冷冻麻醉、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液氧罐需要低温轻放防止爆炸等原理。 实际上,在化学里不乏这样的“盲区”,比如量筒俯视仰视的问题:物理上重错误读法的刻度,而化学重实际测得的体积,其实问题实质相同,只是侧重点相反;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利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气体质量减少,压强减小的原理;再如天平使用:物理上要求称出某物品的质量,增减的是砝码游码,化学通常需要称出一定量的物质,增减的是物质。每当这时,就是化学老师与物理老师共同备课的时候,将两门科学的理论作对接,就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现有物理知识来思考化学问题,不但扫清思维障碍还可助化学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