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l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l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l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l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l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l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n 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n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n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硝酸钾:蒸发溶剂结晶法(蒸发溶剂)n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高温溶解、降温、过滤)
(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n 后两者往往应用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度影响小。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l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l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2. 固体的溶解度l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l
四要素:n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n 溶剂的质量是100g。n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n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l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l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l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上图)n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n P点的的含义是: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 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n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n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n 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n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n 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少量B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l 氯化钠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它们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l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 气体的溶解度l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l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