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事小而不为。许多时候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再读一遍题目,再演算一次算式,或者再修改一遍写了三个小时的作文。不要看不起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学习过程,因为任何微小的步骤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反馈,很可能你的一时大意就会错过最关键的信息。
三、以退为进的学习
《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简直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偶像,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住他。当然,他的神通广大与宝贝工具金箍棒是分不开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能够长成高耸入云的擎天柱,也能够缩微成一枚缝衣针,真是变幻莫测。
孙悟空可以把金箍棒变成缝衣针塞进耳朵,用的时候拿出来,轻吹一口气:“变,变,变!”随心所欲的驾驭它。要是我们的知识也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听话就好了!我们把知识变成一个小小的豆腐块装进脑子里,需要的时候就喊一声,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是做梦吗?当然不是,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大脑容量是极大的,装得下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读书由厚变薄,就是指把知识最大限度的提炼加工后再储存起来,正是这个道理。
可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内容庞杂令人无所适从?
用放大镜来帮助我们学习和思考,可以加大问题的深度,让我们有更多的收益。现在,我们要把望月的望远镜反过来用。掉过头的望远镜中,所有的事物都仿佛突然离我们而去,大的变小了,近的变远了。
反用望远镜,同样需要许多技巧:
感到无法把握现在所学的知识?当务之急是寻找原因。你还没有把这些知识彻底领会。如果是因为当时你的专心程度不够,就要好好反思,争取下一次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是因为这些知识超越了你的接受能力,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呢?
跳出来想一个确定的问题,远离其他问题。专心地做好一件事,至少我们会有一件事的收获。
跳出问题本身,换个角度会柳暗花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的眼光往往有独到之处。过分的执著于一个目标,也会受制于这个目标。
探寻问题的由来。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许多问题称其为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不知其由来。比如,语文试卷中,阅读部分经常要求揭示某句话的含义。只有参照了原文,我们才可能明白它的确切含义。同样,一道练习题,可能在老师刚刚讲完,下课之初你明白并且也能够做出来——因为用到了当堂学过的定理。可是过几天,把这道题目和其他许多题目放在一起,你还能有条不紊的做出来吗?这就涉及到理解深度的问题。明白问题从哪里来,属于哪一个类型,才能明白怎样去面对,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