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也都可以复述,现在一个同学在台上讲;有一首歌我们都喜欢,并且也都会唱,现在另一个同学拿着麦克风在唱;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我们都会回答,可是举起手来回答的还是其他同学……
心里是不是有很多的失望?
学习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感到有意思,也经常觉得没意思,为什么呢?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因为学过了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把停滞的、凝固的知识装进了脑子,而没有机会让这些知识复活成有生命的灵动状态,那么储存的知识就像仓库里面的陈粮,多而无用。尤其是,当我们没有意识、或者只是懒得去用的时候,知识很快就会变得格外枯燥乏味。
想像一下,如果现在妈妈给你买来了向往已久的滑轮鞋,你是不是有立刻试一试的冲动?如果刚刚得到了心仪的歌手的新唱片,音乐响起的时候,是不是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各种各样新鲜的体验是激发我们学习兴趣的源泉,我们总是向往着新的感觉,有着尝试新事物的愿望。
学习新知识是认识新事物的第一步,可是如果停在这第一步学习就会变得枯燥和俗不可耐,学习过程也就让人难以忍受了。所以说,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体验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究竟怎样让学习变得一直“有意思”?
到现在为止,你一定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对,积极的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演习自己的新知识。许多事情不经过身体力行,是不会真正的理解的。记得我们的革命导师毛主席说过的那句名言吗?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亲自吃梨子。
把实践培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习惯之后,无论何时开始实践就不觉得是负担了。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主动树立一种意识,一种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外活动要积极参加。秋游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去郊区的采摘活动,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这可是检验我们植物课上的收获的大好机会!
把身体力行放在日常生活中。上课刚学了心算,跟妈妈去买菜的时候,和售货员阿姨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学英语需要语境,遇到迷路的外国游客,你有没有勇气和耐心主动提供帮助,也测试一把你在口语课上的成果?
身体力行不要忘了思考。很可能,我们接触到的事物与我们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之间还很有距离,这个时候就是要靠你动脑筋想办法了!到底哪种情况正确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在不知不觉地思考中,你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熟练了。说不定还有更多、更妙的发现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