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解题计算中的四大“易错点”总结

高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
高中数学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英语   高中语文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历史   高中地理   备课网 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流程图解

化学解题计算中的四大“易错点”总结

公主 侯英超

发布日期:2011-09-11 12:42:40

化学解题计算中的四大“易错点”总结







公主 侯英超

发布日期:2011-09-11 12:42:15


化学题的解题工程需要缜密的思维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以下是常见的化学解题中的易错点:

  1.在室温条件下,某气态烃20mL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减少50mL,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40mL。求此气态烃的分子式。

  常见错解:通过浓硫酸时水蒸气被吸收,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所以,20mL该气态烃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是50mL,生成的CO2是 40mL。由质量守恒关系可知1mol该气态烃燃烧生成2.5mol水蒸气和2molCO2,于是可得出该烃的化学式为C2H5,即C4H10。

  错误原因:烃燃烧反应本身就可能使气体总体积减少,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减少50mL,并不能说明它全部是水蒸气。

  正确解法: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 (x+y/4)O2 → xCO2 + y/2H2O △V(减)

  1 x+y/4 x 1+y/4

  20 40 50

  根据“对应项成比例”列出方程,然后可解得x=2,y=6

  所以,该烃的分子式为C2H6。

  2.燃烧0.1mol两种气态烃的混合物,生成3.36L(标准状况)CO2和2.7gH2O,则混合物中两种气态烃的分子式是______。

  常见错解:n(CO2)= 3.36L÷22.4L/mol =0.15mol n(H2O)= 2.7g÷18g/mol=0.15mol

  0.1mol烃燃烧生成0.15molCO2和0.15molH2O,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3,即C3H6。所以,这两种气态烃的分子式可能是C3H4和C3H8,或者是C2H6和C4H6,或者是C2H4和C4H8。

  错误原因:这里的平均分子式C1.5H3是根据反应物计算出来的,不能“放大”成C3H6。

  正确解法:由于这两种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3,根据“中值法”原理,必有一种物质的碳原子个数小于1,那么它肯定是CH4;而CH4的氢原子个数大于3,则另一种物质的氢原子个数肯定小于3,那么它只能是C2H2。故这两种烃分别是CH4和C2H2。

  友情提示:照此方法分析,如果答案不只一组,还需要用十字交*法来判断答案到底是哪一组。具体办法是:分别用C原子个数和H原子个数来交*得到两种烃的物质的量之比,如果这两个比值相等,答案就成立,否则它就不是该试题的答案。

 
公主 侯英超

发布日期:2011-09-11 12:42:40


3.10mL某气态烃在50mLO2里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mL混合气体(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则该气态烃可能是( )

  A.CH4 B.C2H6 C.C3H8 D.C3H6 E.C4H6

  常见错解: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 (x+y/4)O2 → xCO2 + y/2H2O △V(减)

  1 x+y/4 x 1+y/4

  10 (10+50)-35=25

  根据“对应项成比例”列出方程,然后可解得y=6

  所以此题答案为B、D、E。

  错误原因:上述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氧气的量是否充足。

  正确解法1:(前面的解题过程同错解)

  根据氧气的量来找出x与y的关系。

  CxHy + (x+y/4)O2 → xCO2 + y/2H2O

  1 x+y/4

  10 50

  1:(x+y/4)=10:50

  解得x+y/4=5,也就是说当x+y/4≤5时才能保证氧气足量。然后分别将B、D、E三个选项代入,即可发现E项不符合题意,应该舍去。

  正确解法2:(前面的解题过程同错解)

  直接将最后结果代入,看氧气的量是不是足够。如

  C4H6 + 5.5O2 → 4CO2 + 3H2O

  1 5.5

  10 (55)

  由计算可知,10mL C4H6充分燃烧需要55mLO2,而题目中提供的O2只有50mL,不足以让C4H6充分燃烧,故此选项应该舍去。

  所以此题答案为B、D。

  [同型练习] 10mL某气态烃在80mLO2里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体积为65mL的混合气体(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则该气态烃不可能是( A )

  A.甲烷 B.乙烷 C.丙烯 D.丁炔